在前段时间的为知笔记的一个版本更新中,新增了大纲格式的笔记。虽然在好几年前我就已经在 workflowy 中尝试过大纲笔记了,但当时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笔记形式。最近几年似乎大纲笔记在国内也流行开来?例如[幕布](https://mubu.com/)似乎好多人在用。但我好像仍然会觉得单独为了大纲笔记和新增一个存放笔记的地方有点奇怪。
在使用为知笔记的大纲笔记之前,我主要在使用 Markdown 语法的笔记在进行知识管理,但其实在为知笔记上用了几年的 Markdown 以后,也会发现它仍然有很多很多问题,例如:
– 如果一篇笔记有很多超链接,其实是很影响阅读体验的,特别是为知笔记的笔记内链的链接又是长度很长。但富文本格式就没有这方面问题。
– 为知笔记的 Android 版本上,Markdown 的多级列表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进行级别切换。
– 段落间的换行一定要用 br 标签。
于是导致我现在几乎除了在笔记中会有代码的情况下,会用 Markdown 格式,其他情况下基本不会用 Markdown 了。
疫情期间看过几本关于食物健康相关的书,于是用 Markdown 的列表将上面看到有趣的地方记录下来。后来为知笔记更新了大纲模式以后,发现好像用大纲模式来记录要更方便,于是转成了大纲模式。然后慢慢发现这种方法来进行知识管理其实是很舒服的。例如在以前,我如果做读书笔记的话,一篇笔记中只会有一本书的内容,但其实这种方法减少我回顾内容的可能性。以及最早最早的时候我用 Evernote 的时候,我使用他们的剪辑插件收藏了大量的网页内容,很认真的为每篇笔记做标签,但同样的它们分散在不同的笔记中,大量的冗余和重复内容,也让我去回顾变得几乎不可能。
相反,使用大纲模式这种形式,可以将一个大的主题下的内容写在一篇内容里,以及在这一篇内容中,也可以很好的随意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更加细化的多层级分类。以及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这个主题下,有哪些二级主题,甚至可以进行折叠,进一步减少视觉干扰。用大纲模式这种方式对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知识管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太在乎每个二级主题之间的关系,随时想到某个内容,都可以随便创建一个二级主题,然后在有时间再进行更细化的整理(或者有时候甚至没必要进行细化的整理),而不像把每个二级主题写成一个新的笔记的方法,每次新建笔记需要先检查之前有没有创建相同主题的笔记。
大纲笔记当然是很多服务都可以用的,但在为知笔记这种工具中用的好处是,可以将很多内容放在一处管理,例如有的笔记其实没必要写成大纲笔记。当用那些只能写大纲笔记的话,可能就需要在不同的笔记软件中切换,甚至是对多个软件进行付费(例如幕布1年的高级账户都要90元,而为知一年甚至只要60元,简直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