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我们买车的确买的不只是买出行工具

以前看到别人说手机、汽车等这类不算消耗品、而且不算很便宜的产品只是工具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吗?排除掉少部分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难道真的有很多人会因为为了面子而多花几倍的价格去购买一件物品?但最近经历的几件事的确让我有了新的理解。

继续阅读

科目三考试技巧

前几天终于把科目三考过了,一些经验感觉可以拿出来分享下。之前也写过一篇[科目二的考试技巧](http://maybeiwill.me/kemu2/),自我感觉写的挺乱的,不过没什么人反馈,也就暂时不修改了。以下的一些技巧可能并不适用于你所在的城市,因为场地、考试用车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1. 发动汽车前要先考夜间行车灯光,这个虽然比较简单,不过我们考试的当天还是有人因此挂了的,所以也不要因为它简单就放松学习了。

1. 打远光灯的时候如果开启了转向灯,不用管它,不会扣分。 继续阅读

友好设计

特别是在商业领域,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设计的对用户更加友好,但这种设计显而易见的并不会带给企业直接的利益,甚至会让他们的利益受损。例如我曾第一次到北京时,特别好奇为什么电梯基本都被设计成浪费消费者时间的形式——每上一层都要走一段路程。但这种设计显然可以带给企业主直接的利益,例如消费者经过的商场区域更高的租金。还有大型网站有更加友好的广告、购物网站提供免费的贷款服务,他们都放弃了某些直接的利益,选择了对用户更友好的体验。 继续阅读

谎言的另一面

人对于同一实物其实常常都是矛盾的,因为很多原因,在大多数时候只能表现出一面。这意味,我不能说「我爱你,但其实有时候我觉得一个人也挺好的」,但在分手时我可以说「一个人也挺好的」。换一个角度的话,我会认为其实矛盾的两面都是同时存在于身体的,不是我背叛了,而是后来生活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身体中自己的另一部分。 继续阅读

为什么应该看书(系列一)

先说一个例子: 知乎上的采铜 的这个回答:[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294361/answer/44517010) ,在知乎得到了 35K 个赞同,不知道是不是知乎上赞同数最高的回答。但实际上这种方法非常类似一本书上所说的,我个人觉得书中所给的方法要优于采铜给的。而且这本书的这个内容只占全书(450 页)的 7 页,既然从一本书 7 页的内容都能得到一个比知乎赞同数为 35K 的回答更好的方法,那就更不用说看完全本书、看完更多书与上知乎的区别了。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为了让人改变已经存在的行为,或者增加还没有存在的行为。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用 4 个维度来评价一个行为,这 4 个维度分别是:

– 从长期来看你能从这个行为得到什么
– 从长期来看你能从这个行为失去什么
– 从短期来看你能从这个行为得到什么
– 从短期来看你能从这个行为失去什么

看到没?有没有感觉这个方法和采铜的很像?或者说显然是优于采铜给出的方法的,例如在这几个方面:

– 他的方法并没有给出判断收益值和半衰期的方法(或者说一件事属于哪一个象限),并且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 短半衰期的事情真的就不值得做吗?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和朋友吃一顿大餐不也是值得做的事情吗(虽然我不确定它的半衰期是多少)?

简单的说,我并不喜欢这种已经预留事情价值的方法,也对人能认识到一件事情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就等于人就会去做这件事情保持怀疑态度(有几个高中读书的人不知道考上一所好大学不重要?)。

人为什么不做一些采铜所说的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我的观点人们往往会系统性的低估做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高估做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坏处。同样的,我们也会系统性的高估做某些事情的好处,而低估做这些事情的坏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安慰自己呗,避免因自责产生更多的痛苦,例如吸烟的人会说谁谁谁一生吸烟也健康长寿。所以我们按那本书给出的方法,理性客观的给出做这件事情长期收益、短期收益,以及长期损失、短期损失,才能给我们做这件事情或不做这件事的动力。

本文亦发表在 知乎:[上知乎和看书有什么区别?](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294361/answer/44517010)

另一种阴谋论

最近在看《最强大脑》,如果你也看过几集,那你一定知道这个节目上的评委魏博士经常与其他评委发生争论。于是我在网上就看到[一些评论](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938562)说这是为了节目效果。其实如果按照一定的常理来看,他们当然可能是在表演。但是关键在于“我”为什么要相信这个“常理”呢?我做出的判断为什么要依赖于这个“常理”?

这类“相信”会带来负面效果,至少我是体验过的。有时候我遇到别人对我特别好,并且正好他依赖于我的帮助,我有时候就会觉得他对我的好是为了我的帮助。这类“相信”影响了我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深度。

为什么要说这种相信是另一种“阴谋论”?维基百科对阴谋论的一种解释是“*对历史或当代事件作出特别解释的说法*”,而我对别人作出负面判断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正常解释”,但这种“正常解释”同阴谋论一样是缺乏直接证据的,并且还是难以被否定的。

有害的

刚刚在洗头时,又想到妈妈经常对我说要把洗发露冲洗干净,因为那对头发不好。其实这个观点仔细想来也是挺有趣的——为什么妈妈(可能还有很多类似的人)认为洗发露对人身体有害,但也要用它呢?这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因为根本不存在一个将洗发露从身体冲洗到何种程度才是“合理使用”的公认理论。我更愿意将它想象为又一个我们恐惧现代技术的例子。

我们恐惧现代技术,所以我们不支持转基因技术;我们恐惧现代技术,所以我们喜欢买“纯天然”的产品;我们恐惧现代技术,所以我们的父母们反对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对现代技术的恐惧也是非常“理性”的。毕竟媒体上被报道的相当数量的悲剧都是和现代技术相关的——战争、飞机失事、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我们的脑子被这类信息充斥着,难免会看不到技术带来的好处。

其实可以并不单纯的只看到某类事物本身,还可以看到一个更大的场景。例如转基因,你不要只去想它是不是安全的。如果只是这么想,那么你当然会认为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很愚蠢。你还可以将它想象为一种人类改造自然规律的产物,这样就更容易理解那些反对他们的人了,毕竟我们因此造成过很多悲剧。

追求什么

近几日在家中自己洗菜做饭,以前很少这样,最多是做些炸薯条、烤蛋挞。烹饪出来的食物大多时候很清淡,要说原因,我想有两个:一是我的烹饪技术很烂;二是可能是对健康的考虑、基因等原因,我自己本身对味道就没有太多追求——味道好我也能吃,味道很清淡我也能吃。与此同时,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喜欢吃味道重的食物。他们觉得这很美味,但他们其中的很多也很清楚这对健康不好。显然那是因为他们对美味的追求要胜过对健康的追求,我好奇的是这种“胜过”是如何发生的。

关于婚姻其实也有一个追求什么的问题。婚姻被酒宴、祝福的话语、婚纱照等等这类事物渲染成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在婚姻中的幸福是应该被追求的,即是理所应当对方应该给予我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认为这类想法导致了婚姻中的悲哀,他还认为基督教徒对婚姻的观点要更好:基督徒们一般更加低调的将婚姻视为某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个体能够借此在社会中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并因此在意味亲密朋友的帮助下,借助神圣的指导,着手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似乎也就是说,世俗社会中的婚姻我们更加在乎的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是什么,也就是权利;而在宗教社会中,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就是义务。 是不是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呢:对权利的过度关注导致悲哀的发生?我不确定答案,这类问题我还一直在寻找答案中。

不只是性取向

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人偏好的同性恋,受到了太多的关注。我以前一直也觉得这挺正常也挺好的,但我现在开始有点觉得很奇怪。支持同性恋群体最好的理由似乎应该就是它的存在并不会造成什么特别严重的危害(不过有些人也许不会这么认为,例如同性恋群体的父母),但同性恋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诸多不平等对待,这就显得非常不合理了。这种不平等对待造成的最显著的危害之一就是当事人难以表达自己的偏好,乃至去自由追求自己的偏好。

瘦作为一种女人美的标准,我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的。但回忆下历史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偏好可能并非自然形成的。进而我们或许还应该怀疑是否所有人都具有这种偏好。《身体的塑造:美国文化中的美丽和自我想象》这本书的作者给了我一个答案,他说美国的男人中大概有10%其实更偏爱肥胖点的女人。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话,那他们的人数就和同性恋的人数差不多了,但我自己却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作为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偏好拥有者,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默认不存在与自己此种偏好相反的偏好,但我在怀疑,这是否是在压制其他拥有独特偏好的人,就像曾经的人们认为同性恋这是一种病,并且是可以被治疗的一样。

我们社会的大多数人也不仅仅只是更偏爱异性恋、和身材偏瘦的女性,我们的社会有许多被多数人接受的偏好,例如对努力、奋斗的狂热追求(所谓成功学的兴起不正是借助这个环境?)、对学校教育保持宗教般的崇拜(曾在TED上看到过一个极其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学校教育带来的好处主要并不在于教会我们什么,而是让我们感觉自己是高人一等的)等等。人们总是通过各种行为来默许这些偏爱,对此我并没有太多意见,我只是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其他偏好的存在:并非每个人都将努力、奋斗作为人生的价值甚至是最高价值,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受的教育是他自己内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