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使用「标签」功能(个人知识管理系列二)

*(下文讨论所涉及的标签功能仅指知识管理类软件或服务中的,而不指其他工具中的,例如音乐管理软件中的标签功能。)*

### 1. 使用思维导图展现标签的逻辑关系###
标签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的层级关系是自由的,或者说默认是根本没有层级关系的,但有时候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或是当标签过多后,那么用图片的方法展示标签的逻辑关系将会提高效率。这种方法不只适用于知识管理类型的软件,同样也适合 GTD 系统,例如下面这张图就是我之前为我的 GTD 系统做的图:
Image 1

### 2.概括性的标签搭配细化的标签###
例如为一本书添加标签时,你可以通过添加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标签,还可以添加这本书的书名作为标签(如果你能预料到以后还会添加这个标签的话)。从原则性(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可预计到的实际用途)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会显著提升你以后通过标签找到这篇内容的几率又不会滥用标签。但对于部分工具来说,它也还是有实际优点的,例如在 Diigo([最好的浏览器书签管理工具——Diigo](http://maybeiwill.me/diigo/))中,当你查看某个标签的所有项目时,与这个标签通过添加过的标签也会同时列出。

### 3.模仿 GTD 系统 ###
好像挺多人这么做的,例如添加:

– **属性为优先级的标签**(例如: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
– **属性为场合(context)的标签**

但如果你已经在使用 GTD 工具的话,我不推荐这么做。两个工具同时使用会拉低每个工具的使用效率。更好的方法是 结合已有的 GTD 工具,而不是模仿。

### 4.定期整理标签
标签功能使用旧了其实很容易产生有歧义的标签,例如我之前在另一篇文字([「标签」和「分类」的区别(知识管理系列一](http://maybeiwill.me/tag-class/)))中所说的:

> **容易添加有歧义的标签**(或者说添加什么标签本身是一件需要记忆的事情),例如如果你平时将「Evernote」和「印象笔记」这两个词同时使用时,你可能就将某一篇内容添加了前一个标签,另一篇却添加了后一个标签,于是乎可以说你就丢失了一些内容。这是一种歧义,其实还有另一种歧义,例如「同志」既可以表示同性恋,也可以指志同道合的人。

还有的情况,会添加很多只有一个项目的标签,并且可以预计到以后也不太可能添加,那么删掉这个标签会更好。所以定期整理标签是很重要的。

如何更好的使用「标签」功能(个人知识管理系列二)》有2个想法

  1. nlexer

    可以在标签前面加上一些符号,例如@表示地点,!表示行动,$表示购物。例如!稍后阅读、!将来要做的、$购物清单、$以后有钱了要买的,这样查看起来就很整齐了,类似老式手机不能对人名排序的时候手动加上字母C蔡D丁L李Z张这样。

    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