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选择的悖论》

##第1章:“小决定暴政”的受害者
1. 过多的选择会占据原本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侵犯我们的自由。
1. 学生可选择的学习机会范围广泛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能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坏处则是由于学生可能还无法做出民智的选择,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影响。
1. 电视节目的增多,让我们很少对同一节目感兴趣,进而减少了我们共同交流的机会。
1. 面临太多选择的消费者不仅可能会因为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而感到沮丧,进而放弃消费,还可能让我们在事后怀疑那些自己没有选择的是不是更好,进而让我们不快乐。

##第2章:选择暴增的时代
1. 医疗保险的条款极为繁复,这导致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可能让人倾家荡产。
1. 退休金方案选项的增加让选择的责任从企业转移到了员工(即员工要为自己的错误选择承担责任)。
1. 整形手术的诞生让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外表,但这导致美貌从“上天赋予少数人的礼物”变成“个人成就的象征”。
1. 可以随时随地的工作导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
1. 高职业流动性让我们无法享受已经拥有的,因为要时刻为下一个机会准备。
1. 工作服装种类的繁多,增加了我们的焦虑。
1.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许多身份,这导致我们在心理上缺乏真实感。

##第3章:为什么我们无法作出明智选择选择?
1. 大多数明智选择包含的步骤:
1. 确定目标;
1. 评估目标的重要性;
1. 列出可能的选择;
1. 评估哪个选择最能达到目标;
1. 选出最佳选项;
1. 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1. 体验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做某事给人的实际感受。
1. 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做某事之前,人期望他会带给自己的感受。
1. 记忆效应(remembered utility):做某事之后,人的记忆里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1.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人们对体验的记忆与过程中的感受好坏无关,只与事情达到
1. 我们对某事情体验的预测和记忆都是不可靠的。
1. 相比于从朋友、杂志、互联网等获取的信息量,更多的信息参考来源自广告。
1. 我们倾向于选择自己,所以“品牌效应”是有效的。
1. 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量很多,但信息的质量很低。
1. 拇指规则(rules of thumb):原指木匠不用尺子,而直接伸出拇指测量木材的长度或宽度,比喻依靠经验和直觉做判断,又被称为“经验法则”。
1. 可获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ci):人们的判断推理过程常常受到可获得的记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容易想到的事件比不容易想到的时间更常见(例如我们会认为以t开头的英文单词要比t排在第三位的单词多)。影响“可获得性”的因素包括事物的频率、显著性或生动性。
1. 媒体的报导让我们高估更具戏剧性、更离奇的死亡人数,而低估因疾病死亡的人数,这让我们错误的判断不同时间的风险,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1. 群体的预测性几乎总是优于个人,但由于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依赖于二手资料,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群体预测的准确性在逐渐降低。
1. 消费时我们选择的参考标准会影响我们的购物行为。
1.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同一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个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格外敏感。在高风险决策中,这一效应尤为明显。
1. 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 accounts):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账户,人将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受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作出不同的决策。
1.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在决定收益时,人倾向于规避风;在面临损失时,人倾向于选择风险。
1.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人们更愿意持有自己已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替代物。
1. 沉没成本(sunk cost):由过去的决策导致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改变的成本。
1. 选择增多的影响:
1.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做选择;
1. 犯错的可能性更大;
1. 犯错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第4章:谁能作出最佳选择
1. 最大化者(maximiser):努力以确保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的人。
1. 满足者(satificer):满足于符合自己标准的人。
1. 最大化的代价:
1. 可能导致不自己快乐;
2. 如何后悔则后悔的程度更高。
1. 衡量决策质量的正确标准:自己的感受。
1. 完美主义者和最大化者的区别:前者不认为自己可以达到最高的标准,而后者认为自己可以达到。
1. 采用最大化策略的可能原因:
1. 最大化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倾向;
2. 对自己地位的关注;
3. 过度关注某些稀缺品(如教育和医疗的机会、住房)。

##第5章:自主权——主观幸福感的负担
1.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产生于人或动物遭受连续的挫折后,会使其对一切感到无能为力。
1. 习得性无助可能造成的影响:
1. 削弱尝试探索的能力;
2. 影响人在新的环境下判断情况能否够可控的能力;
3. 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使个体更容易患病;
4. 导致抑郁。
1. 总体上来看,富裕国家的居民比贫穷国家的居民更快乐,但一旦人均财富脱离了贫困线,国家财富的增加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1. 亲密的社会关系会提高人的幸福感,但也会减少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权。
1. 造成我们有时间紧迫的原因:把时间都花在准备做选择、做选择的过程、重新评估选择或后悔自己的选择上了。
1. 人们不开心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逃避现状,一种是捍卫自己的权利或提出抗议。而自由市场的一个好处就是为人们提供了逃避现状的选择,但在社会关系中,我们难以选择我们喜欢的。但另一方面,在社会关系中我们会表达自己的不快,希望他们做出改变,即使这么做是徒劳无功的。
1. 我们几乎不可能在自由与承诺之间获得平衡。
1. 社会制度通过建立规则明确义务,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同时如果我们接受这些规则,我们的自由就会受到限制。
1. 减轻选择自由带来的负担的方法:
1. 在决定时是否遵守规则时考虑不遵守规则可能造成的影响;
2. 建立标准,而不是设立规则。一旦发现了符合标准的东西,那么就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
1. 我们需要的东西并不总是等于我们喜欢的东西。

##第6章:机会——选择一个就意味着失去另一个
1.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做选择时放弃其他机会产生的成本,这意味每一个选项的价值都不能独立于其他选项而单独评估。
1. 相比于租房,贷款买房并不一定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购房比租房会产生更大的机会成本,而你也许可以用这些多出来的钱去投资、学习等,从而大大增加收入。
1. 如果机会成本会让最佳选项的吸引力下降,那么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并且我们意识到的机会成本越大,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
1. 需要反复权衡的问题会让人们更难以作出决定,所以他们就会推迟决定。
1. 消极情绪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两个因素上、关注情绪因素而不是选择本身。
1. 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是先决定后思考。
1. 喜欢某物的原因可能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恰恰是最容易表达的。
1. 当可选择的选项很多时,是否分析自己的选择并不有益于提高选择的质量。
1. 当选择是可以被逆转时,我们会花更多精力确定什么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将已经作出的选择做的更好。

##第7章:后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1. 决定后懊悔(postdecision regret):做了某个决定后,因为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后悔。决定后懊悔让人难以享受做出决定后的乐趣。
1. 预期性懊悔(anticipated regret):做选择之前,因为预计到结果不好或者还有更好的选择而感到后悔。预期性后悔会让做选择更困难。
1. 忽略偏见(omission bias):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为导致的损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同等损失。
1.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指想象一个与现实不同,可能会怎样或应该怎样的世界。反事实思维让我们在不断思考与尝试中进步,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产生决定后懊悔和预期性懊悔。
1. 不作为惯性(inactoon inertia):当人们错过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哪怕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有吸引力。
1. 规避后悔的方法:
1. 避免风险大的选择;
2. 降低选择时的预期;
3. 不做任何选择;
4. 忽略沉默成本。
1. 后悔的功能:
1. 让人严肃的对待一个决定;
2. 让人考虑决定后会发生的多种可能性;
3. 让我们对决策所犯的错误印象更加深刻,以避免重蹈覆辙;
4. 促使人在必要的时候改变已经作出的决定;
5. 弥补决定所带来的不幸后果;
6. 向他人表明自己重视已经发生的事情,以此可以与他人保持情感联系。

##第8章:适应——原地踏步的快乐跑步机
1. 知觉适应(perceptual adaptaion):指人或动物在持续体验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刺激后,对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1. 享乐适应(bedonic adaptaion):指人逐渐习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恢复到正常的快乐水平。
1. 享乐跑步机(hedonic treadmill):指认为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般,无论如何努力都前进不了,而且必须不断努力才能维持相同程度的快乐感受。
1. 满足感跑步机(satisfacion streadmill):指认为人们不仅会适应特定的物品或体验,还会适应特定水平的满足感。
1.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听到健康方面的坏消息时的反应,而低估自己患病后的心理调节能力。
1. 适应是好是坏取决于环境:在悲多于喜的世界中,适应可能是唯一可以给人力量与勇气、让人活下来的东西;而在喜多于悲的世界(例如美国)中,适应会打击人享受好运的尝试。
1. 避免适应带来消极影响的方法:
1. 了解适应的过程;
2. 提醒自己对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

##第9章:比较——满意度的4重诅咒
1. 人评价某种体验时可能进行的比较:
1. 跟希望得到的体验相比;
2. 跟预期中的体验相比;
3. 跟近期的体验相比;
4. 跟他人的体验相比。当一个体验比之前的更好,那就是积极体验;要是比之前的更差,那就是消极体验。
1. 影响我们设置享享受点的因素:
1. 语言的表述方式;
2. 预期;
3. 上次的体验。
1. 影响期望程度的因素:
1. 过往的体验;
2. 可选择的数量;
3. 对期望的控制力。
1. 高期望导致我们难以体验到事情进步后的满足感。
1. 上行社会比较容易导致嫉妒、恶意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还会引发挫折感、低自尊,使人不开行,感到压力重重;而下行社会比较能够提升自尊,增加积极情绪并减少焦虑。
1. 人们之所以会受社会比较驱动,主要是因为在乎自己的社会地位(影响因素包括成就和财富)。而比较社会地位的合适方法是,限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范围,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比较重快乐、在地位的比较中胜出。
1. 以往的社会地位比较,往往是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圈子,而在当今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这让我们不停的和与自己相距很远的富人作比较,并为自己建立高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中低阶层的生活质量即使得到了改善,也会降低中低阶层对生活的满意度。
1. 由于社会和经济体系建立于稀缺资源和热门商品的不公平分配至上,这导致人们生活在无休止的社会比较中。所以,若想改变个体的态度,不改进体制是不行的。
1. 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s):指可以彰显购买人与众不同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一类商品,通常是市场上稀缺商品。
1. 当人们追求那些代表地位的物品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进行竞争。不参赛就意味失败。
1. 快乐的人擅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快乐的人会不断反思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得自己更伤心。

##第10章:幸福——为最佳选择付出的代价
1. 抑郁症的症状:
1. 对工作和家庭生活都缺乏兴趣和热情;
2. 没有活力,常感到疲惫;
3. 觉得自己没用,经常内疚、自责;
4. 常犹豫不决;
5. 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清晰;
6. 常常想到死亡,有自杀的想法;
7. 失眠;
8. 没有性欲;
9. 没有食欲;
10. 伤心,感到无助和绝望;
11. 低自尊。
1. 患上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和抑郁症患者有许多共同点,因此有可能拥有控制感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甚至可能可以避免患上抑郁症。
1. 只有当一个人用笼统的(指完全的否定自己,这种归因 将导致失败会波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长期的(指认为自己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将来也还会存在)以及个人的(指认为只有自己有问题,这种归因会打击自己的自尊)方式解释失败时,挫折或控制感缺乏所引起的无助才会导致抑郁。
1. 控制感的增加会导致人们对控制的期望值升高,因此控制感的增加几乎不会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1. 高度的个人主义文化让我们在失败时责怪自己,这种解释方式使我们面对失败时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所以家庭、社区组织、宗教团体等群体的义务与柜式是可以有效地预防抑郁。
1. 在影响青少年自杀率的各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待个人自由和选择的文化态度。人们越是看重个人自由和选择,自杀率就越高。

##第11章:11个方法
1. 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1. 成为选择者(知道何谓重要的决定,知道何种选择情况下不应该作出选择,知道何时应该选择新的选项,也知道如何选择更能凸显自己的不凡之处)而不是捡拾者(被动地从已有选项里挑选)。
1. 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1. 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1. 做不可逆的选择。
1. 培养感恩之心。
1. 告诉自己不后悔。
1. 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1. 控制过高的期望。
1. 学会避免比较。
1. 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