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错误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会组织你达成目标。
1. 仅用意志力去解释人的行为,就会忽略了情境的作用。
1. 人格特征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行为。
1. 避免某些特定情境以及预先计划如何应对诱惑能有效的抵御诱惑。
1. 自我矫正(self-modification):为了做好我们目前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有计划、持续地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1. 情境的两种成分:
1. 前提(antecedents):行为发生的背景事件,暗示或刺激你按照一定方式来行动;
1. 后果(consequences):影响你是否会重复某种行为。
1. 情境(前提、行为、后果)的作用受到一个人在相似情境下习得经验的影响。
1. 不同的习得经验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即使我们面对同样的前提和后果。
1. 习惯是对情境的自动化反应。
1. 用“当……我是……”的思考方式代替”我是……“可以让人更加详尽、准确地理解自己。
1. 自我矫正的正确步骤:
1. 选定一个目标并确定为了达到目标需要改变的事项,并将需要改变的行为(目标行为)具体化;
1. 描述或记录目标行为,并尽量找出刺激这些行为的前提和后果;
1. 制定改变计划;
1. 当更了解自己时,重新调整计划;
1. 采取步骤以确保自己保持所取得的进步。
1. 进行自我观察可以让改变更加容易,因为自我观察使人意识到目标行为的发生或不发生都是由于具体的环境,而我们可以改变环境。
读书笔记:《自我导向行为》第1章(自我调节的技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