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维和决策**
#####**1.2 思维:自动思维和控制性思维**
1. 思维:针对并不存在于即时环境中的事物所创造出的心理表征。
2. 思维过程的两种基本类型:
1. 自动的(automatic):最简形式是单纯联结(pure association),例如某个想法激起了另一个想法或记忆、人们开车时的思维过程。
1. 控制性的(controlled):指人们有意识地假设一些事情或经历,并基于这些假设的术语来看待我们的经历(“如果……那么……”)。例如科学推理。
3. 自动思维和控制性思维的关系:
1. 所有伟大的智力成果都是两者的结合体。
1. 在判断和选择时,人们常常使用自动思维,但这样可能会做出一些比较差的判断和选择。
1. 某些心理学规则能用于描述这些自动的思维过程。
#####**1.3 心理的计算模型**
1.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在心里计算模型上提出的假设:通过把大脑的活动描述成对符号的操纵,人们能认识思维的本质。
1. 符号加工的过程:
1. 信息通过眼睛(或其他感官)进入大脑;
1. 信息被转换成一些内部的符号代码,在转换过程中保留了数字的核心信息;
1. 进行一些心理操作(包括信息的比较、操纵、转换),并将外部问题的信息与在学校所学的关于数学和算法的知识融合起来;
1. 当认为自己已达到思考问题前设定的目标时,人们就会得到答案。
1. 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的基本任务:通过科学方法确定发生在我们头脑中的“看不见”的思维过程。
#####**1.4 从“最黑暗”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到认知**
1. 精神分析理论:
1. 最关注无意识(或“潜意识”)需求和欲望,即使是防御机制。
1. 防御机制:通过防御机制,人们将无意识冲动转换成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或者神经质行为。
1. 对纳粹主义的解释:
1. 纳粹领导人具有该理论提出的某种病态;
1. 这些病态与儿童时期的病理和精神创伤(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一个人成年后表现出异常,关键在于其童年期所受的精神创伤)有关。
1.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之后出现的强化(奖励或惩罚)决定了这一行为是否会成为习惯。行为主义者不能对日常交流和对话、类似心算或下象棋之类的智力成果、稍显复杂的赌博决策等做出有用的分析。
1. 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的相同之处:
1. 都在20世纪早期大为流行;
1. 都认为意识并不重要,充其量只是一种“伴随现象(epiphenomenon)”;
1. 都不认为人类会谨慎地权衡不同行为后果并从中进行挑选;
1. 都未能对人类的决策行为给出很好的解释。
#####**1.5 选择的质量:理性**
1. 为什么决策的好坏不取决于决策的结果:例如在掷骰子决定胜负的游戏中,胜利者之所以胜利仅仅是因为他的运气更好。
1. 理性选择需要满足的四个标准:
1. 基于决策者目前的资产(不仅指金钱,还包括生理状态、心理能力、社会关系和感觉);
1. 基于选择的可能结果;
1. 当选择结果不确定时,可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去评价结果的可能性;
1. 在与每一个选择的可能结果相联系的概率、价值和满意度约束之下,理性的选择应具有适应性。
1. 造成人不能理性选择的决策程序:
1. 习惯,人们习惯选择之前选过的选项;
1. 一致性,选(你认为的)大多数人会选的选项,或模仿自己所钦佩的人所做的选择;
1. 基于(你理解的)宗教原则或文化背景进行选择。
#####**1.6 现代决策理论的产生**
(待补充)
####**第2章:何谓决策**
######**2.1 决策的定义**
1. 决策的科学定义: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种反应,由三部分组成:
1. 有不止一个行动方案可供选择;
1. 决策者对每一个行动方案所带来的结果和未来事件会形成一定的预期,预期可能会以信心程度或者概率的行为呈现。
1. 与可能的结果相联系的后果可以在一个连续体上得到评估,而这一评估所依据的是当前的目标和个人的价值观。
#####**2.2 图解决策**
1. 什么是决策树状图:用一张布满选择点和结果的家乡地图来表示情境,这些选择点和结果会导致相应的后果,就像道路上表示岔路口的路标以及沿路的各种事物。(P27)
1. 绘制决策树状图的方法:
– 用方框表示“选择点”,表明决策者要选择一个行动方案。
– 用线表示选择不同的行动方案将会导致的不同结果。
– 用圆圈表示决策者无法控制的因素,它们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 在可能结果旁边写上数字,用于概括决策者对于相关结果的评估(效用)。可能结果的价值是比较主观时,可用“0”(最差)到“100”(最好)来进行描述。其他时候,可用货币、时间等方法表示。
– 在圆圈旁边写上数字,表示可能发生的结果的概率(0.00不可能发生,1.00肯定发生)
#####**2.3 再论决策质量**
1. 理性预期原则(rational expectations principle):效用=∑(概率i×价值i)(即有多少种不确定结果(概率和价值),则i的值为多少。再将i个(概率×价值)相乘。)
1. 使用理性预期原则这种计算方法的前提:
– 能够采用以数值来表示的概率和价值描绘决策的过程,而且算术运算能够体现决策者的思维过程。
– 决策者充分考虑了决策树模型情境中所有的(也仅仅考虑了)备选项、伴随发生的其他状况以及相应的后果。
#####**2.4 不完整思考:一个法律上的例子**
1. 决策树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一种充分而前后一致的思考,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会这样思考。
1. 即使给出了备选方案,人们似乎也并没有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充分的思考”,而且也没有对每一个相应后果进行评估和赋予权重。事实上,人们似乎只聚焦在一两个结点上,并对其进行广泛的推论。
1. 有些选项在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并且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仅关注与这些选项相联系的收益和损失。
#####**2.5 过度涵盖的思维:沉没成本**
1.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未来的决策,除非这一放弃会带来新的问题,且所带来的问题超出了其带来的利益。因为关注沉没成本实际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过去,这时候如果不放弃的话,实际上将接受一个确定的损失
1. 在决策的结点上,唯一应该选择的是你认为更有价值的选择。
1. 我们在为未来做决策时,有过分关注既往损失和代价(沉没成本)的习惯。
1. 当决策者希望自己的决定能够展示盒维护自己的名誉时,他们此时的关注沉没成本可能并非是非理性的。
1. 人类对沉没成本的推理,可能源自人们对行为准则的过分概括倾向,例如“俭则不匮”。
#####**2.6 仅考虑未来的理性**
1. 过去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提供了信息,也仅仅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才是相关的。
1. 理性的决策建立在对未来可能性及后果进行透彻评估的基础上。
####**第3章:判断的整体框架**
#####**3.1 判断和预测的概念框架**
1. 透镜模型(Lens Model):认为我们的感官并不能与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智能通过介于外部物体和内部知觉之间的“透镜”来获取信息。透镜模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头脑中的心理过程,另一部分是人们所处的真实世界的时间和关系。这个框架提醒我们,一个完整的判断理论必须包括行为发生的环境。 (图3.1)
1. 对透镜模型概念框架各个部分的解释:
1. 效标:现实世界中真实的、待判断的情形;
1. 线索:通过它把判断与判断的效标或者目标联系起来;
1. 连接线索的箭头:表示在大多数判断中线索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或交互关系;
1. 成就:判断着对待判断效标进行准确评估的能力。
#####**3.2 透镜模型框架的研究**
1. 将判断作为研究变量的三个步骤:
1. 确定和测量判断所依据的是哪些线索;
1. 依据概念图的左边部分创建这个事件的模型;
1. 对线索利用的过程进行建模并检验。
1. 对专家和外行人典型判断习惯的总结:
1. 判断着倾向于只依靠相对较少的线索来作出判断。
1. 大多数判断策略是可加的和线性的。
1. 判断着不能准确的评估自己判断时的“线索利用权重”——尤其是专家或经验丰富者。
1. 判断者在选择判断策略(线索利用权重的模式)时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1. 给判断者呈现有联系但是非诊断性的、不相关的信息时,判断者会对自己的判断的准确性更加自信,尽管实际上其判断的准确性并没有增加。
#####**3.3 在统计模型中捕获判断**
1. 我们应该向专家咨询他们使用什么线索,但要让机械模型整合线索并作出判断。
1. 在大多数时候,线性组合模型要优于人工总体判断。
1. 在某些医疗和商业情境中,由于判断者多是根据“内部信息”作出判断的,这时候人工判断会显示优越性。
#####**3.4 统计模型是怎样打败人工判断的**
1. 线性模型的预测要好过临床专家的原因:
– 数学原理:个体变量间的单调关系和单调交互作用(表示变量的直线交互不平行也不交叉)都近似于线性模型。
– 自然原理:大多数交互作用都是单调的。
– 心理学原理:人们很难同时注意到刺激或情境中两个或者更多非可比的方面。
####**第4章:基本判断策略:锚定与调整**
#####**4.1 凸显的值**
1. 分手你会副I频率和概率的估计都是模糊的情境下,人们会根据“锚”(如果有的话)对自己的评估进行调整。
1. 人的估计是对自己判断的开始阶段注意力所聚焦的锚的不充分调整,而调整的程度与原始锚的可信度以及判断者头脑中所手边拥有的相关信息的数量有关。
#####**4.2 锚定及(不充分)调整**
1. “首因效应”:判断过程的开始阶段所考虑的信息,在最终判断时被赋予过高的权重。
1. 只有当锚是由人们自己选出时,调整不足的过程才会发挥重大作用。对这个现象可以理解为,越是可信的锚,对评估过程的影响越显著。
1. 看似不合理的极端的锚也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
1. 人倾向于做出这种的决定。例如当一个人说1,另一个人说11时,他们通常会说6。
1. 个人和组织趋向于依赖当前的信息去决定如何分配资源和时间,但由于“锚定在之前的值上会导致估计不足(P78)”,这些估计通常是不切实际的。
1. 偏好反转现象:不同任务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锚(在出价任务中,人们选择赢钱的数值;在选择任务中,人们选择赢钱的概率)。这个现象挑战了把物品对人们的效用(个人价值)等同于人们愿意为它支付的价格的传统经济学理论。
1. 很多重要的财物问题容易受到铆钉效应的影响,尤其是在双方就共同投资和收益进行磋商时。
1. 锚定与(不充分)调整效应会影响许多重要的司法判断,例如在民事侵权行为的诉讼中,原告要求的补偿会影响实际判决中的补偿。
1. 在某些情况下,当人们有了一个锚后,就会不愿意化肥精力去调整。例如人们会仅根据某人的建议来如何行动。
1. 一桩买卖或生意,很可能被首先建立起交易参照框架或者首先给出提议的一方所控制。
#####**4.3 自我锚定**
1. 投射:对一些我们不是很了解的人做出决策时,进行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推断过程。由于我们与其他人有着大量相似的“身体构造”和相似的经历,所以通过回答“我认为是什么”、“我希望如何”之类的问题是推断他人意图的最近似估计和合理锚定。
1. 自我锚定:当要预测他人的行为时,我们根据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或者是我们认为我们会如何做)进行锚定的行为。
1. 非常年幼的孩子在看待世界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1. 虚假共识效应:人们预测的自己支持者的数量,往往要多于实际的数量。
#####**4.4 “今”为“古”锚**
1. 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我们现有的信念和感受为锚的。
1. 由于我们现在的感知要比我们的记忆在意识上显得更加真实,所以这些我们对过去的经历的记忆是存在偏差的。
1. 变化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撒谎。
####**第5章:启发式判断**
#####**5.1 超越已有的信息**
1. 让我们有能力推断出隐藏物体或尚未发生事情特征的集中近乎自动化的基本认知能力:1)判断客体或事件彼此间的相似性;2)识别出经历过的情境或见过的人;3)提取已辨别客体或情境的额外信息以及“洞察”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1. 算法(algorithms,认知工具之一):指针对某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效率较低。
1. 启发式(heuristics,认知工具之一):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但由于只对频率、概率和数量进行粗略估计,所以并不精确。启发式程序通常以简单的心理能力为基础,如我们的相似性原则、记忆以及因果判断过程。在日常判断中,我们通常使用此种策略,因为它耗费的心理奴隶较少,并且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能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它有时候会造成严重的系统性错误)。
#####**5.2 估计频率和概率**
1. 基于记忆做出的频率估计:在客观频率较低时,主管频率倾向于高估。当被评估的事件客观频率增加时,主观频率则向低估方向发展。(P92图)
1. 对事件的概率进行即时评估:小数量的客观频率(1-5个/次事件)能够被准确估计。当要求人们估计的项目数量超过10个时,低估倾向开始出现。当项目数量超过7个(“7”被认为是短时的、有意识的工作记忆的容量)时,人们会用一种更审慎的评估策略进行概率评估。
#####**5.3 记忆可得性**
1. 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利用过去习得并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的方法。
1. 有时我们做出的判断全部取决于在头脑中提取信息的便捷程度(或流畅程度)。
1. 当没有其他信息可用时,人们甚至依赖于简单的可识别性来估计数量和价值。
1. 当我们使用更多的意识努力从记忆中提取数据来帮助判断时,我们会依赖于提取的流畅程度。
1. 有时我们会依赖于即可闯入脑海中的事例数量进行判断。
1. 可得性启发式的过程:
1. 在长时记忆中获取或储存相关信息;
1. 保持储存信息,同时伴随一些遗忘;
1. 情境再认,包含于决策相关的信息;
1. 探测记忆或提供记忆线索以找到相关信息;
1. 提取或激活与记忆探测向匹配的项目;
1. 评估提取的便携性(可能基于回忆的数量、速度或信息的主管生动性);
1. 基于感知到的提取便携性来估计频率和概率。
1. 造成可得性启发式判断结果出现偏差的几种可能:
1. 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事件样本(被记住的信息)可能出现偏差;
1. 当作为提取基石的记忆线索出现偏差时,即使总体是有代表性的,也会生成有偏差的样本;
1. 当记忆中的事件具有不同的凸显性或生动性时,会令某些更凸显的事件主导提取便携性。
#####**5.4 记忆中的有偏样本**
1. 死于自杀和谋杀的人数可能被低估了,因为人们倾向于把无法确定的案例看成“意外死亡”。
1. 人们对各种死因的估计与它们被报道的频率有关。
1. 导致记忆偏差的原因包括:
1.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1. 特殊利益集团的引导。
1.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并非总是动机不良,因为我们都倾向于把反常的特征进行编码和表述。
1. 基于只发生一次的时间来进行概括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1. 我们往往过分归纳(从特殊到归纳)而演绎(从一般到特殊)不足。
#####**5.5 记忆抽样偏差**
1. 巧合事件在记忆里更容易被提取,导致我们给出错误的结论。
1. 巧合事件隼在某个人的经历中是少见的,但在一大群人中是常见的。
1. 当我们处于特定的情绪状态时,会倾向于记住与情绪状态主题一致的事件。
1. 情绪可影响我们对某事发生概率的估计。
1. 记忆的选择性提取会造成我们对重大社会问题的错误理解,最终导致严重的决策偏差。
#####**5.6 想象可得性**
1. 想象的便利性(影响因素包括思考该问题的难度、该问题闯入脑海的难度)会使我们频率估计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以这些频率为基础的概率判断。
#####**5.7 从可得性的概率和因果关系**
1. 概率的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在进行概率估计时,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1. 避免次可加性的方法:1)使用概率图和韦恩图表之类的表征来表示各个独立子事件的关系;2)口头提醒决策者所有独立子事件的概率之和不能超过1.00
1. 概率的超可加性(superadditivity):在进行概率估计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8 基于相似性的判断:老一套**
1. 在分类判断任务中,人们往往过度的依赖于人格描述,而忽略了基准概率。
#####**5.9 代表性思维**
1. 一旦某客体被归为某一类,那么一种基于联想的认知随之被激活。
1. 联想性的认知虽然能快速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有时这种基于类别的联想会自动激活我们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到针对该类别中具体成员的行为表现(这是否就是歧视的表现?)。
1. 当社会类别被激活或直接适用到人身上时,我们会做出许多不受控制的演绎或类比推论。
1. 基于代表性的决策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相似性并不总能反映情境中潜在的统计学和因果性结构(例如不能因为某人写字拼错就判断其有阅读障碍,因为拼写不好的人中没有阅读障碍的要比有阅读障碍的多)。
####**第6章:基于解释的判断**
#####**6.1 每个人都喜欢好的故事**
1. 我们可以为自己所处的情境创造一个心理模型,并且那些情境模型经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现。
1. 情境或故事呈现的是当下通过因果关系粘合在一起的连续事件,而这些因果关系大多是建立在以目标为行动导向的人的动机和意图基础上。
1. 故事通常以简单的线性因果链条出现。
#####**6.2 合取概率谬误**
1. 合取概率谬误(conjunction probability error):相信多个事件联合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于过独立事件。
#####**6.3 从解释到判断**
1. 避免合取概率谬误的方法:以独立的方式评价事物发生的概率,而非以整体、序列的方式。
1. 构建故事(至少要反应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能力。
1. 几乎所有的日常知识,都是以叙事形式储存于记忆之中。
1. 人类总有一种想要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各类事情的冲动。
1. 如果一个故事的内部情节能够构建良好的整体框架,并且与我们熟悉的叙事图示匹配,那么这故事就更容易使我们相信。
1. 即使各个独立事件不能组合成一个合理的故事,但联合事件(例如老虎机上出现四种同样图案的概率)发生的概率还是会被高估。
1. 人们对整体事件的想象会促使他们更愿意相信联合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于独立事件,例如人们会相信某人因某一特定动机犯下谋杀罪的可能性要高于因任意动机犯下谋杀罪。
#####**6.4 司法情景:最好的故事在法庭中往往会胜诉**
1. 因为叙述故事的结构始终是陪审员记忆结构的最佳概括,所以陪审团所构建的故事决定了他们的判断。
1. 在审讯中,陪审员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重新整理证据,形成记忆结构来重现事件的原始时间顺序,因为证据几乎从来都不会按照案件发生的原有时间顺序被呈现给陪审员。
1. 陪审员对同一个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通常会有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陪审员会对案件构建出不同的故事。
1. 陪审员的种族会影响其是否接受辩护团所讲的故事。
1. 证据呈现的时间顺序和事件发生的保持一致时,故事更容易被构建,陪审员也更容易相信这个故事。
1. 反事实思维:指根据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想象其他的可能性。
1. 故事局部的不确定性会泛化到整个故事,从而降低人们对整个故事的信心。
#####**6.5 有关我们自身的情景**
1. 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对其生活的呈现方式(叙事性)是理解其适应性不良行为的关键。
1. 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中的主要目标,就是把来访者的生活故事重构成一种更合理、更具适应性的叙事,这种更具有适应性的生活故事旨在帮助来访者接受他们过去的痛苦,把这些痛苦看看做过去事件所带来的正常结果,最终促使他们放弃这个行为。
1. 当我们审视自己生活时,如果我们认定某种个人情景很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上,那么与之相关的所有必要因素都会出现,包括源自家庭神话、文化信仰、文学、戏剧、电影以及电视的刻板印象。
#####**6.6 难以想象的情景**
1. 越是具体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却被认为比范围更大、更抽象、更可能出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更大。
1. 当我们只专注于几个情景时,我们会因为(只是)对它们有一定的防备而行为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1. 如果某情景的头一个事情没有发生,我们便会相信该情景的其余部分也不会发生。
1. 概率并非是仅仅用单一的数值而不采纳其他任何信息就可以估计的常数。
1. 估计某事发生的概率时,还应该考虑阻止它发生的东西。
1. 情境思维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会使思考者从更宽泛、更系统的决策情境中转移注意力,仅聚焦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果故事。
1. 作者认为,概率(以及一些其他统计量)是人类文明发展出来的用以处理不确定性及其他决策困境的最好工具。
#####**6.7 后见之明:对过去的重构**
1. 人们关于复杂事件的记忆基本是一个重构过程。
####**第7章:偶然与因果**
#####**7.2 控制错觉**
1. 将偶然事件看做是可控的(控制错觉):我们常自然而然、无意识地将偶然事件看作与技巧有关,从而认定它是可控的。
1. 控制错觉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 赌场或彩票行业的从业者会有意设计一些欺骗性的技巧元素,使玩家误以为自己在这些博弈中拥有控制的能力;
1. 让我们更偏爱开车而非坐飞机,这导致更多的人丧生;
1. 让银行交易员在投资中表现不佳。
#####**7.3 看到并不存在的因果结构**
1.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认为如果一个独立随机的事件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生,那么这个事件就很有可能发生,
1. 篮球比赛中的热手现象(hot hand phenomenon):指一种人们假设出来的正反馈表现过程,即球员在得分后更容易得分,十分后接着失分。
1. 运动中非随机的连胜或连败现象:在非互动、均匀场地的运动(例如保龄球、射箭、台球和高尔夫——中,球员的表现中会出现一些非随机的连胜或连败现象;而在无序的、球员之间正面接触的互动型运动(例如篮球)中,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1. 德州神枪手谬误(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对个人集群进行分析,并且寻找这些集群与某些(任意)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
#####**7.4 趋均数回归**
1. 日常判断中我们忽略趋均数回归的例子:惊讶于为什么一次某公司有突出业绩、一支球队取得了优异成绩后就表现平平。我们甚至为这些现象提出了许多看似合理的解释。
1. 忽略趋均数回归对现实可能造成的影响:1)导致教师系统性的认可惩罚的作用;2)让我们对自身的判断力过度自信。
1. 应对回归效应的理性方法:在评估差异时比较实际值和差异值。
####**第8章:理性思考“不确定性”**
#####**8.2 开始用概率论思考**
1. 从全局视角审查情景:决策者通常倾向于强调每个问题的独特性,并做“内部观察”(inside view)。但更好的决策方法是慎重地进行“外部观察”(outside view),即把当前问题看作一系列类似问题中的一个,并将概率思想应用其中。
1. 提高存在大量未知情况下判断质量的方法:列出相关事件并系统地思考每个时间发生和不发生的原因。
#####**8.3 开始理解你的情境**
1. 学习概率和统计课程的主要好处在于,我们有机会将情境转化为更精确完整的表征,或者在复杂的真实世界中,练习提取最基本的不确定事件和因果联系。
1. 思考概率问题时,用概率来表示某个事件在相关子集中出现的情形,通常更有利于形成准确的判断。
#####**8.5 如何思考逆概率**
1. 在思考逆概率时,将问题转化为系统的符号表征要远远胜过于文字。
1. 在大多数时候,使用决策树和概率树都能有效地组织与决策问题有关的数字信息。
#####**8.7硬币的另一面:事件的析取概率**
1. 析取(disjunction)概率:等于1减去所有事件均不发生的概率,与合取相对。
1. 我们倾向于低估事件的析取概率,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1. 我们倾向于基于单一事件进行概率进行判断;
1. 导致我们低估单一事件概率的任何非理性因素(例如该事件难以想象)。
#####**8.8 改变我们的想法:贝叶斯定理**
1. 贝叶斯定理(Bayes’ theorem):p(假设|证据)=p(证据|假设)×p(假设)/p(证据)
####**第9章:对后果的评价:基本偏好**
#####**9.1 快乐有何好处**
1. 决策效用:
1. 体验效用:主观所体验到的感觉。
1. 大多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策,都包含我们对每一种选择结果会给带来何种感受的预期。
1. “中庸之道”是可取的理由:当人们获取过量的好的事物时,每单位好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远不如仅获取少量好的事物时强烈;而每单位坏的事物对人造成的消极影响,会随着人获取的坏的事物的总量增加而加强。
1. 体验评价:许多体验能够同时引发正性评价和负性评价,并且我们能够将两者综合起来。
1. 时长忽略(duration neglect):人们对体验过程的长度非常不明感。
1. 不应该过分强调决策中的预期快乐感的原因:对大多数人来说,环境整体幸福感的知觉存在比较稳定的个体差异。
#####**9.2 情绪在评价中的作用**
1. 情绪:能够引发明显动机的刺激和情境的反应,通常包含三个成分:认知评价、特异性的生理反应和可直觉的体验。
####**第10章:从偏好到选择**
#####**10.1 在复杂的备选项中慎重选择**
1. 当我们需要在具有多维属性的不同备选项中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在不同备选项之间进行反复比较,最终做出更为慎重地抉择。
1. 选择往往是复杂的,因为我们需要将许多单一的局部评价整合为整体的评价。
1. 选择之所以困难时因为有太多备选项存在,并且每一个备选项又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属性。
####**第11章:理性决策理论**
#####**11.1 对理性的正式定义**(P243)
1. 理性(rationalit):选择和价值的兼容。
1. 理性行为:使决策结果取得最大价值的行为。
1. 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数学和行为科学中关于理性选择最通用的解释,指在风险情况下,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是追求某一数量的期望值的最大化(维基)
1. 理性决策的一系列原则:
1. 每个选项由多个概率结果组成;
1. 用一个实数代表选项中每个结果对决策者的效用;
1. 某一特定选项的期望效用指的是对这些数字的期望(选项中每个结果对应的数字由每个结果所发生的概率加权后的总和);
1. 得出结论:当且仅当选项X的期望效用(实数)大于选项Y时,决策者才会更偏好X。
1. 从分析(analytic)和综合(synthetic)的视角来解释期望效用理论:
1. 分析的角度:实际的选择可以解读为对个体偏好的反映,而偏好又能进一步被解读为是效用的反映。但这似乎有点因果颠倒,即我们先观察自己的选择,再推断我们的偏好;
1. 综合的角度:首先我们对某个选项的效用和发生概率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公理阐述的原则,将二者结合后进行比较,预测出最终的决策。
1. 为什么“个人价值观(personal values)”这一概念比“效用”概念更具有丰富的内涵:
1. 某些个人价值观或价值体系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而为必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推测,否则,在我们的语言体系中就不会出现“伪善(指个体所声称的个人价值和特定行为存在不一致)”这一概念;
1. 价值观是独立于语言和行动而存在的,因为我们陈述价值观时常常就像在陈述一个一般事实一样。
1. 价值观不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当我们提到自己看重某些东西的时候,并不是特指与某个特定情境相关联的行为、感受和信念。
####**第14章:赞美不确定性**
#####**14.1 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1. 因我们厌恶不确定性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1. 社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却减少不确定性;
1. 造成我们对那些我们毫无概念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去系统分析的事物(包括劫持飞机、恐怖袭击、市场崩盘)的恐惧。
1. 应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方法:
1. 忽视它;
1. 发明某种理论(例如将成功或失败解释为是由运气所导致的,但这一观点在大多数时候,与《旧约全书》中的描述相悖)对其进行解释;
1. 相信各种非传统宗教信仰的信仰系统(包括占星学、基督教科学派、塔罗纸牌)。
1. 低估随机性在某些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虽然人们的朴素统计直觉很好,但是人们往往还是低估了随机性在体育和学术测验等领域中随机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即使是在人们意识到随机因素的熟悉领域,人们还是高估了技术的效应,约为其实际作用的50倍。
—
相关信息:
1. 本书的豆瓣主页:[《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 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1]
[1]: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63679/